华罗庚的“设想阅读”学习方法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1-30】![华罗庚的“设想阅读”学习方法](https://www.eduease.com/photo/2024/12/19/1734603544_793.jpg)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设想阅读学习法”。他勉励青年们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华罗庚是从自学开始,而后走上成才之路的。他说,应当怎样学会学习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应当看到书背后的东西。究竟要看到背后的什么呢?
华罗庚进一步做了解释: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原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同时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没有做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
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懂得结论,而且还要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华罗庚的这种“设想阅读”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学习的方式。他强调的不仅是表面的知识积累,更是对知识背后逻辑和思维过程的探究。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
例如,当我们学习牛顿的三大定律时,不仅仅是记住这些定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牛顿是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这些定律的。这种深度的理解能够让我们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定律,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
此外,华罗庚还特别提到,学习中容易犯的一个常见错误是急躁。许多人拿起一本书,几下子就看完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读懂。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像吃夹生饭一样,表面上看似完成了任务,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学习应该像华罗庚所说的那样,多做一些设想,深追穷搜,找出书“背后”的东西。
这样学习虽然慢一些,但却能收到良好的实效。
华罗庚还提倡学习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另一个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前者指的是学习要积少成多,循序渐进,这仅仅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如果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学习就不会有大的进步。重要的是第二步,即在“由薄到厚”的基础上,必须再返过来,“由厚到薄”。
那么,如何将“厚”书读“薄”呢?华罗庚的体会是:“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
”这就是说,必须站得高一点,对所读的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把原来很厚的一本书提炼成几组公式、几个原则、几种方法,等等。这样一来,既高度概括总结了全书的经典内容,又便于识记本书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对学问有比较透彻地了解。
以《高等数学》为例,这本书内容繁多,涉及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多个领域。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阅读每一章的内容,可能会感到非常吃力,甚至迷失在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中。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华罗庚的方法,首先对每一个概念和定理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再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就会发现这本书其实是有内在逻辑和脉络的。例如,我们可以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总结为极限的概念,将线性代数的核心内容归结为矩阵运算和向量空间。
这样一来,原本厚重的《高等数学》就变得简洁明了,更容易掌握和应用。
华罗庚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适用于数学,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例如,在学习历史时,我们不仅要记住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还要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在学习文学时,不仅要记住作者的作品,还要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华罗庚的“设想阅读”学习方法强调的是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考。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种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希望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借鉴华罗庚的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最终在学术和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