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7
昨晚在附近小店吃饭,隔壁桌的父子不知因何事起了争执,父亲突然拍桌朝着儿子怒吼一声。10岁左右的儿子也不甘示弱,反而以更大的声音回吼父亲。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父子俩怒目而视,谁也不妥协谁,最后儿子在妈妈又哄又拉之下离开了现场,留下父亲一人独自生气。
看到过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如此简单粗暴:听不听?不听就吼,再不听就打!
反观我自己,也曾犯过同样的错,生过不少气,却始终未能改变孩子。后来我反思自己,采用了更温和的教育方式,反而赢得了孩子的共情与配合。
育儿博士西尔斯的一句话道出了管教的精髓,他说:管教孩子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学会怎样与孩子说话。
孩子不肯听,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会说。如何和孩子说话,如何通过说话艺术达到管教的效果,是我们父母都应该学习的。
父母要对孩子发出某个指令的时候,应该先走到孩子身边,与孩子的目光进行接触,并提醒孩子:“看着妈妈。”然后孩子就会专心听你说话了。
先与孩子进行情感联结,然后再温和地对孩子说出指令,这样的管教通常是柔和且有效的。
举个例子:2岁的儿子爬到了桌子上玩,妈妈想要他从桌子上下来。如果妈妈只是远远地冲孩子喊:“快点从桌子上下来。”孩子是不太可能乖乖地就爬下来的,但如果妈妈先走到孩子身边,与孩子进行情感联结,再说出要求,管教就可以得多了。
妈妈可以这样做,妈妈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与孩子的目光平行对视,然后缓和地说:“宝贝,妈妈想要你从桌子上下来。”孩子的思维是感性的,父母的平等对待很易触动孩子的情绪,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与配合。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都会犯“唠叨”的毛病,唠唠叨叨说了一堆,孩子却半句没听懂。所以就产生了这样的情况:你越唠叨,孩子越不听。
所以和孩子沟通,我们需要把对孩子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一句话表达出来。
例如关于提醒孩子吃饭要洗手这件事,有些妈妈一到吃饭时间就会开启催洗手的唠叨模式:\"快的去洗手,说过很多遍了吃饭前要洗手了,还是次次要妈妈提醒。看你玩什么了,把手弄到这么脏。还磨蹭什么,还不赶快去洗干净。\"听到妈妈的这一番长篇大论,孩子就迷糊了,不知道妈妈是怪自己玩得太脏,还是要自己去洗手。
如果妈妈改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说出要求,情况就好多了,妈妈可以这样说:\"宝贝,现在去把手洗干净,然后过来吃饭。\"这样说,孩子就听懂了:洗手——然后吃饭。父母的沟通方式越简单明了,孩子就越能听明白,孩子听得明白,才会去配合和执行。
父母想通过亲子沟通来改善孩子的某个言行习惯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批评的方式,而采用引导孩子思考的方式会获得更好的管教效果。
例如,孩子每次玩完玩具,地上都一片狼藉,父母想通过亲子沟通来改善孩子乱扔乱摆的行为。
有些父母可能会直接批评孩子:\"看你又把玩具弄到乱七八糟!说过多少遍,玩完玩具要收拾。\"这样的批评方式带给孩子的管教效果是不佳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内心的抵触情绪而接收不到父母所要传递的积极信息。
如果父母换成引导孩子思考的方式,管教效果会更好。妈妈可以这样和孩子说:\"宝贝,你想把玩具车放在哪里?是玩具架上,还是箱子里?\"把答案留给孩子自己去书写,这样的留白方式其实是在引导孩子去作完整思考:我该怎样收拾玩具呢?是放在玩具架上好看,还是放在箱子里方便收拾?还是放在其他地方方便找?这样的管教方式不仅可以达到,改善孩子乱扔玩具的行为,还可以引导孩子遇到事情时养成思考的习惯。
亲子沟通需要注意说话的艺术和技巧,这样才能更轻松地管教孩子。同时,孩子也会通过父母的谈话方式学到与人交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