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上海家教
当前城市:上海 [切换其它城市] 
sh.eduease.com 家教热线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网手机站二维码

扫一扫进入易教网手机站

易教网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易教网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上海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上海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400-6789-353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上海家教网 > 热点评论 > 怎样化解嫉妒的毒素

怎样化解嫉妒的毒素

【来源:易教网 点击数:2835 更新时间:2013-07-04

       复旦大学风华正茂的研究生黄洋喝下被投毒的水而丧生。实际上,近年来校园内已经发生过多起投毒案,当年震惊于世的“铊中毒案”至今仍让我们记忆犹新。为何仅仅是因为一点点矛盾,或是心存嫉妒,这些天之骄子就能对室友下毒手?

嫉妒就像长在心中的恶之花

◎贾晓萌

一切嫉妒,归根结蒂是不自信的表现,这在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是他们班的第一名,但她的对手始终是一个成绩远不如她的女孩。有一次小测验,她非常偶然地没有考过那个女孩,回家后放声痛哭。她的父母都非常不理解,因为这次考试比她成绩高的人有几个,为什么她那么针对那个女孩呢?

后来才慢慢发现,原来那个女孩在他们班各方面都非常耀眼。家境很好,父母开明,虽然小小年纪,但已游览了半个地球,每天手中的小玩意花样翻新,手机换了一个又一个。人长得漂亮,班里很多男孩子都围绕在她身边,无论是品位还是气质,都让人望尘莫及。再加上学习成绩也还不错,老师也格外看重,这更让她目中无人,连走路都像白天鹅一样了。

朋友的女儿相较之下平凡很多。女儿哭泣着告诉她:“我唯一能够比她强的就是学习成绩,如果我成绩也不如她了,那我就什么都没有了。”朋友爱怜地拥抱了女儿。

这只是最初的攀比。但情况愈演愈烈。很快,朋友的女儿变得更加用功学习,一双眼睛也紧紧盯着那个女孩。每天回家后,饭桌上谈起的肯定是她。可惜的是,从来没有过欣赏和赞美,更多的是反感、厌恶、愤愤不平,甚至有的时候还有诋毁。朋友开始惶恐起来。

直到有一天,女儿高高兴兴地走进屋子,热情地拥抱了妈妈。然后笑着说:“今天太解恨了,她因为作弊被老师抓住了。从此之后,她的人气就会一落千丈,老师也不会喜欢她了。哈哈哈!”

朋友瞠目结舌,她忧心忡忡,自己的女儿竟然在因为别人的不幸而哈哈大笑?她简直不能接受。攀比已经变成了嫉妒,而嫉妒这个魔鬼正在侵蚀她女儿善良的本质,从对别人的不幸幸灾乐祸开始,嫉妒已经开始煽动罪恶了。

果然,有一天,她发现女儿将一个笔记本扔进了垃圾桶。捡起来看,笔记本上赫然写着那个女孩的名字。朋友勃然大怒,训斥女儿。女儿哭着说:“我没有跟你说过吗?我同桌告诉我,我丢的那两个笔记本都是她偷走的,我只是以牙还牙!”

嫉妒就像长在心里的恶之花,在这些孩子们的内心不断滋长。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得每个人的眼睛都看着别人的长处,好了还要更好,完美了还要更完美。谁都不能允许别人冒犯自己的领地,哪怕只是一点点。

归根结蒂,孩子的嫉妒不过是不自信的表现罢了。所谓自信,并不是相信自己一定会登上最高的位置,也不是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到。真正的自信是可以正视自己,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是优秀的,也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是不足的;知道哪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的,也知道哪些是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无法改变的。既不因为自己的优势而骄傲,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劣势而气馁。只是坦然面对,诚恳无私,努力做好自己。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学习或者生活中的某种单一评价可以断然鉴定的。相信自己的特别,并不求外界虚浮的荣耀,做到自我满足,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孩子一旦失去自信力,就会在人群中惶恐不安,就会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而这恰好是嫉妒产生的土壤,那里隐藏着不可想象的忧患。少年时期自信的建立,往往来自于外来的评价。因而,对于孩子的自信力的培养,父母与师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个世界优秀的人很多,不只她一个。你也很优秀,你试着慢慢发现自己的美好吧。”朋友这样对女儿说。在她的帮助下,她的女儿最终把笔记本还给了同学,而她自己也逐渐淡化了对那个女孩的关注。

女儿的琴谱

为何被同学撕碎

◎静开

我的女儿正在念小学六年级。有一天,女儿眼泪汪汪地对我说:“我的琴谱被同学偷走并撕碎了!”

为了培养女儿的胆量,锻炼她的能力,我曾多次让女儿自荐参加艺术节的独奏。当女儿弹奏了一曲演奏级别的《春到湘江》后,女儿高超的演技,悠扬的琴声,神气十足的样子,让学校的几位音乐老师赞叹不已,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夸奖女儿。她的演奏震住了全体师生,吓得几位报名的同学也不敢弹了!为了学校的荣誉,女儿在老师的安排下,当众给大家示范弹了几次。我去接她放学那天,班主任老师主动和我说,女儿不但长得出众、学习好,而且多才多艺,夸我培养出了一名优秀的女儿。

但得知女儿的琴谱被同学撕碎的事情后,我担心得一宿没睡好觉。女儿的琴谱放在书包里,根本没拿出来,却不知何时没了踪影,女儿明明记得小心翼翼地放到书包的夹层里了,可找了多次也没见踪迹。经过老师的调查,原来是同班一名女生偷偷摸摸地拿走撕碎的。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女生,就容不得同学比她强,这让我感到很惊异。

还有一次,女儿被选上参加全市的百科知识竞赛。她们班上的一名女生,竟趁女儿下课到卫生间的空当,把她的题纸全给偷走了。结果女儿还是得了第一,那个同学又恶狠狠地说:“我要是能把你的脑袋偷走就好了!”

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让孩子少了谦让和宽容,让有些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家长的溺爱和急功近利,让孩子也失去包容和大度之心,甚至产生不健康的嫉妒心理。

实际上,一个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每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老师和家长们应该教育孩子,千万不要把对手当成障碍,而应该把优秀的同学看成目标,并化成一股向上的力量。如果只是一意孤行铲除异己,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误入歧途,害人又害己!

嫉妒心源于家长的过高期望

◎刘平易

《心理学大辞典》中说:“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按照这个定义划分,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有“嫉妒”的心理,这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嫉妒在心理正常的人身上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一种动力;但是,在存有心理问题的人身上,就是一种伤害、一种犯罪。“嫉妒”既能释放正能量,也能起到负效应。

因嫉妒而生怨恨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所造成的后果各不相同。在我接待的父母咨询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案例,有的孩子深陷嫉妒的泥沼不能自拔,不但自身痛苦,给家人和同学也都带来很大的伤害。

晓辉,一个16岁的男孩,高二休学在家。父亲是一位干部,母亲是小学教师。据妈妈介绍说,晓辉从小学习非常优秀,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前三名,一直都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可是,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孩子,高二却因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得不休学。是什么原因击垮了这位优秀的孩子呢?是嫉妒心让晓辉慢慢地患上了心理疾病。

晓辉有一很好的同班同学,两人形影不离,学习成绩不分伯仲。但是,进入高中后,晓辉出现了异常行为。他自己画了一张同学的头像贴在墙上,每天上学之前和放学回家,他都要站在同学的头像面前“发誓”:“我要超过你,我要比你强!”后来他又出现了一个诡异的行为,就是要用刀子猛戳同学的头像。再到后来,晓辉出现了怕光的症状,只要在家必须把所有的窗帘拉上。每次放学回家都会把裤子脱到膝盖,说是因为太热要晾一晾。这一幕幕都让当教师的妈妈看在眼里,恐惧在心里。小晖最终休学,被送进医院进行治疗。

如果说晓辉是因为嫉妒而产生了精神压力,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晓辉有了如此强的嫉妒之心呢?

1.过高的期望。晓辉的妈妈是教师,她把班级里面所有学生的优点集于孩子一身,认为孩子就应该是“十全十美”的,眼睛里容不得孩子的半点不足。小学期间为了自己能够带孩子,专门申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班级里。有人说老师能把全班的孩子教育好,唯独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心态不一样,期望不同,所以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过高的期望会让孩子不择手段,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2.过严的管教。晓辉的妈妈说,从小对晓辉的管教就特别严格,经常会打骂孩子。孩子除了吃饭、休息之外几乎没有玩的时间,完全用在学习上;做完了家庭作业以后,妈妈还要给孩子加“小灶”。有时候,孩子困得实在不行,也要让孩子继续坚持写完做完,才能去休息。过严的管教会让孩子形成回避型的人格特质,不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3.过度的溺爱。晓辉是独生子,家里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除了学习之外,对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最好的;从来不让孩子做家务活,包括自己的衣服都是妈妈给洗,叠好放起来,换洗的时候也是妈妈拿出来,甚至到了高中阶段在生活上仍然存在障碍。过度溺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的心理,消极被动,无聊冷漠。

4.过分的苛求。有付出就要有回报,亲子之间也是这样的。当父母为孩子付出了以后,就希望孩子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考个好的分数,这样父母就感觉自己没有“白费劲”。如果孩子学习跟不上,父母就会感到心理不平衡。然后为了找到平衡,就会对孩子要求苛刻,特别是在学习方面。过分苛求会让孩子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没有自我,没有主见,没有价值感,很容易放弃。

5.过激的行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尝试的机会,给孩子一个空间,不要看到孩子的一点点不足就采用非打即骂的方式,更不要采用“软暴力”,对孩子漠视,置之不理。这些行为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的自卑心理,自我贬损,自我隔离。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用以上五“过”的教养方式,势必会让孩子在身心上受到打击,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空间,而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更没有“特效药”和“速成剂”,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专家观点

别让嫉妒

消耗掉心理能量

◎史宇

大家都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那个恶毒的皇后,因为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想方设法要杀死她,好让自己继续做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嫉妒和仇恨往往会消耗大部分心理能量,从困境中解脱的力量自然就会十分微弱。如果对方比自己优秀就要消灭他,这样就没时间去欣赏自己的长处,不能悦纳自己,就更加不能容人,就会成为恶性循环。

记得小时候被桌角撞了头,家长就会拍打桌子,怪它撞疼了我们。一次,一位朋友家的女儿要养一只宠物,家长立即买来一只名贵的猫。女儿喜欢小动物,却总是十分暴力,结果被猫咬破了手指直流血。犯了事的猫马上被全家人挥舞着笤帚赶走了。

家长只是关心孩子伤到了没有,却没有告诉她为什么会受伤、下次如何避免受伤,忙着惩罚“肇事者”替孩子出气。爱子之心令人感动,只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太过拙劣。

想象一下,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如何与同学相处呢?有矛盾都是别人的错,与自己无关。追根溯源,都是从小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戈夫曼提出过前台和后台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大部分时间都像在聚光灯下的舞台上展现着自己好的一面,同时也需要后台来补充能量休息调整。小时候,我们受了委屈回家躲起来哭,因为家就是个完全的“后台”,不会轻易被人看到。而如果在前台遇到挫折,后台又不能疗伤,积累起来的心理问题应该小不了。

中国疾控中心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全国大学生中,有高达25.4%的人存在焦虑状态、强迫思维或行为,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的调查也表明,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到了大学再纠正恐怕相对困难。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大学老师的工作,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言传身教。

我们应该反思,是否有意无意在强化孩子的好胜心?曾经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子,由父亲带领来到我医院的心理门诊。小男孩摆了一个箱庭(一种在箱子里玩玩具的心理治疗方法),然后他问我,可不可以看看别人摆成什么样?我反问他为什么?孩子满脸稚气却一本正经地说:“我想知道别人有没有我摆得好。”小男孩还要求看一个成年人的箱庭作品,他说要比就跟大人比。而那次父亲带其来心理门诊,主要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压力过大、太看重分数和名次。

不可否认,孩子可能天生好胜心强,但是家长和老师是否有意或无意在强化孩子攀比的心理呢?相反,心理老师会鼓励这类的孩子犯错,允许他们不考第一。任何人都有各自的擅长,不可能在所有方面自己都是最优秀的。

而家长都做了些什么呢?只要分数高名次靠前就给予奖励,稍稍落后家长先焦虑了,担心上不了好初中以后想要读名牌大学便无望了。或者只要成绩好,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替孩子做了。例如在选班干部时,家长提前跟老师做了工作,怕孩子落选以后受不了打击;再如自己的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家长出面帮忙解决;再看看早上送小孩儿上学的路上,大多是家长帮着背书包等等。

事实上,这些一直很优秀的尖子生日后发展如何呢?在我的门诊中接诊过很多一路走来从没遇上过难事的人,成年以后遭遇感情的小挫折,就要死要活要自杀。或者在学校一直都考第一,结果到了工作岗位不能适应,被老板或者领导稍一批评就要辞职的,类似脆弱的优等生屡见不鲜。

优秀只是表象,只有面对过困难才能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家长一路关怀保护之下,孩子从未遇到过麻烦,却要求他长大后遇到困难能够迅速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又怎么可能实现呢?说到底,家长过度保护是孩子能力弱的根本原因。

只有尝过辛苦才能学会品尝幸福的能力,家长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和品尝幸福的能力,反过来还抱怨责怪孩子,实在应该好好反思。

(史宇,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心理门诊医师)

海外研究

攀比教育产生嫉妒之心

◎海岚

近日,复旦大学发生了“同室操戈”的恶性案件。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能够让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变得狠毒?大家都在评说这种可怕的嫉妒心。

嫉妒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情感。嫉妒是地球人都可能有的,不是只有中国人才有。但“中国式”的嫉妒,则与中国家长互相攀比的教育理念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小的时候,是不是爸爸妈妈经常说,“你看邻居家小胖儿,哪哪比你好’以此来鞭策我们?在幼儿园,老师是不是经常说,让我们来比赛,看谁吃饭吃得快?我们上学了,老师是不是经常说,谁谁是我们班最好的?你都没法和人家比?在幼儿园阶段,这样的教育方法往往能立刻见效,也非常容易就能让孩子做出我们期待的事。前一段一个妈妈问我,我家女儿必须要每次都要赢,不得第一就会哭,怎么办?我只是反问了一下:你是不是经常用比赛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这位妈妈回答说是的。

这种画地为牢产生的嫉妒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嫉妒”。它扭曲了人的心灵,吞噬了人性,达到极致就会发展成为故意伤害案件。

在加拿大学习早期儿童教育,我惊奇地发现,那种让孩子比赛的方法是不允许的。我当时不明白,比赛有什么不好?老师说,如果互相比较,容易激发不正当的竞争心理。后来我接触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孩子,他们不知道和别的孩子比,有时候似乎很傻,但我看到的是孩子们内心的坦然、从容和快乐!在加拿大幼儿园,如果我们要带孩子去外面的公园,期待孩子把外衣穿好,我们不会说看谁穿得最快。尽管这样是非常容易让孩子努力并迅速穿好的。我们会说,我看见埃里克森把衣服穿好啦,谢谢!我看见艾米丽把衣服穿好啦,谢谢!我们绝对不会说,埃里克森最快,艾米丽第二快,托尼你再不快点儿就是最后一名了!

这两种教育方式有什么区别?国外教育关注的是孩子的个体行为,老师的表扬是要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而中国的老师和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之间的相对比较,孩子们关注的是我比谁如何如何,而不是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产生“中国式嫉妒”的萌芽。

前段时间在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的课堂上,教授提到学校和家庭中的榜样(role model)的作用。在联系实际的讨论中,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微博)生说,他在国内的高中课堂上,老师常常以他为榜样,让全班学生向他学。而加拿大的教授则补充说,应当注意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榜样,而不是固定集中在某个学生身上。现在我们能否理解这里面的深意!

如今,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时代则为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机会。就像前段时间我在微博里提到的:People succeed in different ways!(每个人都可以不同的方式取得成功!)没有必要和周围的人比来比去,这种攀比的结果是目光的狭隘,内心的不快乐,以及心灵的扭曲。中国的家长们,不要再用盲目比较的方法教育孩子,而是去关注孩子的个体行为,帮助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最终取得成功。

手机版阅读地址:https://sh.eduease.com/mob/zixun_info-id-42461.htm

微信扫一扫,用手机看该文章

微信公众号:易教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易教网公众号

搜索教员

最新教员

  1. 吴教员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汽车服务工程
  2. 施教员 上海师范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世承)
  3. 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试验班
  4. 沈教员 尚无职称等级 英语
  5. 许教员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
  6. 李教员 华东理工大学 经济类
  7. 刘教员 悉尼大学 法学
  8. 吴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9. 叶教员 上海大学 应用统计学
推荐科目: 上海小提琴辅导 上海古筝培训 上海篮球辅导 上海书法培训 上海数学辅导 上海语文辅导 上海英语辅导 上海物理辅导 上海围棋辅导 上海化学辅导 上海舞蹈培训 上海钢琴培训 上海美术培训 上海体育培训 上海生物辅导 上海小学辅导 上海初中辅导 上海高中辅导 上海大学生家教 上海家教补习 上海一对一辅导
相关城市: 上海家教 呼和浩特家教 大连家教 石家庄家教 西安家教 郑州家教 贵阳家教 昆明家教 青岛家教 南京家教 阳泉家教 绵阳家教 酒泉家教 郴州家教 吴忠家教 眉山家教 通辽家教